【编者按】 当象征和平的西瓜图案成为校园禁忌,我们不得不追问:教育的包容性底线何在?近日一份震撼报告揭开了澳大利亚教育系统中隐秘的歧视链——红绿相间的西瓜因与巴勒斯坦国旗同色,竟让师生遭遇系统性打压。从幼儿被训斥佩戴西瓜手环,到教师因一枚胸针崩溃痛哭,这些荒诞事件背后,是言论自由与文化认同权的双重沦陷。更令人心惊的是,在标榜多元文化的校园里,巴勒斯坦议题被强行消音,而针对阿拉伯语的仇恨言论却肆意蔓延。当教育场所沦为意识形态的角力场,究竟是谁在制造"不适感"?本文直击这场被掩盖的危机,见证沉默如何成为暴力的共谋。

澳大利亚多所校园正上演令人瞠目的歧视事件:只因展示西瓜图案,师生竟遭严厉处罚!一份最新报告揭露,这些仅是巴勒斯坦种族主义"危机"的冰山一角。

红绿相间的西瓜因与巴勒斯坦国旗同色,已成为声援巴勒斯坦的象征符号。在国旗遭遇线上线下封杀的当下,西瓜图案成为突破封锁的替代表达。

这份由学者撰写、澳大利亚巴勒斯坦倡导网络(APAN)于周五发布的报告,详细记录了支持巴勒斯坦的师生及教职工遭受歧视的案例。

报告分析哈马斯-以色列战争后84位受访者的证词发现,某些教育场所刻意压制巴勒斯坦议题讨论,支持巴勒斯坦文化者均遭到纪律处分或惩罚。

"尽管众多学校标榜多元文化,但在相关庆典中针对巴勒斯坦人的种族歧视尤为严重,导致他们被排斥或惩罚。"报告直言。

西瓜图案成校园禁忌报告中记载,一名中学教师因佩戴西瓜徽章被"重点关照",遭约谈时突发恐慌症含泪离场。更荒诞的是,维多利亚州一名三岁幼童因佩戴西瓜手环和巴勒斯坦头巾(kuffiyeh),竟被其他家长当众训斥。

有教育工作者创作了心形西瓜海报,印着"本教室是所有人的安全空间",并附小字"自由,自由的巴勒斯坦"。这张与LGBTIQ+和原住民支持海报并列、窗上贴有两片西瓜的作品,因同事投诉仅展示两天就被撤下,理由是"违反部门道德准则"。

另一名教师被校长要求移除衣物上的"巴勒斯坦贴纸"和西瓜徽章后,直言感到"压抑与恐吓"。报告还记载多起强制撤下巴勒斯坦国旗事件——甚至有学校换上以色列国旗替代,而校方压制讨论的理由竟是"可能引发他人不适或冒犯"。

悉尼教职工Wasim El-Haj在校园多元文化主题日期间,被叫进校长室要求摘除传统头巾。类似强迫移除巴勒斯坦服饰的惩戒案例屡见不鲜。

仇恨言论肆意蔓延报告同时收录了学生因讲阿拉伯语或展示巴勒斯坦符号遭攻击的案例。维多利亚某公立学校中,举以色列国旗的学生对巴勒斯坦孩童叫嚣:"等不及要帮以色列国防军去加沙杀人了"。另有一名犹太学生殴打讲阿拉伯语的巴勒斯坦同学,施暴者竟称对方"故意说阿拉伯语挑衅"。

报告作者指出:"这些事例证明,煽动对巴勒斯坦仇恨的行为在澳大利亚校园普遍存在。教育机构中长期弥漫着非人化偏见和反巴种族主义,却始终未被正视。"

报告提出多项建议应对所谓"反巴勒斯坦种族主义危机",首要举措是要求教育管理者承认该问题的严重性。同时强调教育机构应"顶住意识形态压力,捍卫校园公民政治权利",包括制定相关政策指南。

APAN主席Nasser Mashni强调:"政府与机构必须紧急关注校园原住民社会正义议题,以此根除所有制度性种族歧视。此报告首次揭示反巴勒斯坦种族主义如何通过恐惧、审查、恐吓与惩罚的氛围,侵蚀全澳师生及校园社区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