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美国房市正经历一场冰与火的拉锯战!一边是房价持续攀升的炙热现实,一边是开发商集体躺平的诡异寒冬。特朗普再度祭出"炮轰"大法,直指开发商手握200万空地却按兵不动,堪比操纵油价的OPEC组织。这场由次贷危机埋下祸根、疫情购房狂潮激化的供需失衡,已形成380万套的惊人缺口。更魔幻的是,在央行降息预期与联邦停摆的双重夹击下,市场正上演着"卖家比买家多50万却不敢挂牌"的荒诞戏码。当"美国梦"被高利率击碎,政策干预与市场规律正在展开一场关乎亿万家庭的终极博弈——

特朗普总统敦促美国住宅建筑商在全国加快建房进度,直言在全国持续面临住房短缺的情况下,这些开发商"坐拥200万块闲置地块"。

由于2007-2010年次贷危机后美国新建住宅数量远低于实际需求,市场库存严重不足,导致疫情期间购房狂潮中房价疯狂飙升。

Realtor.com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住房供应缺口预计将达到380万套,其中南部地区受影响最严重(缺口115万套),尽管过去五年该地区曾出现建房热潮。该公司专家估算,按当前建设速度,需要7.5年才能填补供应缺口。

在2024年11月大选前夕,特朗普曾承诺增加全国住房库存并降低借贷成本——自2022年美联储激进加息以来,贷款利率也已飙破天际。

但就在他新任总统九个月后,房价仍在持续上涨,建筑许可申请量断崖式下跌,随着今年夏季谨慎的购房者持续观望,全国房地产市场已近乎停滞。

Redfin数据显示,截至8月,房屋销售中位价达439,278美元,同比上涨1.5%。待售房源超过210万套,增长10.6%,但销售量却下降2.3%,市场上卖家数量比买家多出50余万。然而新挂牌房源数量下降6.7%,表明开发商已意识到当前并非售房良机。

特朗普为何将矛头指向建筑商?

周日在其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这位总统指责住宅建筑商阻碍他解决国民住房负担能力危机,将其比作通过操控供应维持油气价格高企的欧佩克组织。

他在发文中写道:"在我当选总统前,‘欧佩克’一直维持高油价。他们这么做固然不对,但如今正以另一种形式重演——这次的主角是我们国家的大型住宅建筑商。"

他补充道:"他们是我的朋友,对国家成功至关重要,但现在既然能获得融资,就必须开始建房。他们坐拥200万块闲置地块,创下历史记录。我已要求房利美和房地美推动大型建筑商动工,以此助力重塑美国梦!"

目前尚不清楚这两家抵押贷款巨头将如何落实特朗普的要求。总统曾提及要让2008年金融危机后一直处于政府监护下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脱离管控,这两家公司共同担保着全美超过一半的抵押贷款。

若按特朗普设想,两家公司可通过简化贷款流程加速新房建设——但建筑商是否真正有意向仍是未知数。

建筑商在作何应对?

当前市场态势令买家望而却步,迫使开发商不得不降价促销并提供各类优惠来清理库存。

全美住宅建筑商协会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有39%的建筑商承认下调售价,较8月的37%进一步上升,创下疫情结束后的最高比例。同期平均降价幅度为5%,使用销售激励措施的建筑商占比达65%,与8月的66%基本持平。

美国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及关税政策对行业的影响,正在持续侵蚀建筑商对市场未来的信心。

NAHB数据显示,9月美国住宅建筑商信心指数环比持平于32,维持在自2022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此背景下,建筑商似乎正在收缩战线。人口普查数据显示,8月新屋开工量经季节调整年化后环比骤降8.5%至130.7万套,创下新低。

"住房可负担性正在打击建筑商的客流量,因此建筑商已放缓独栋住宅建设进度,"NAHB主席巴迪·休格斯在最新声明中坦言。

无需特朗普出手?抵押贷款利率下降或自主刺激供应

专家指出,随着市场预期美联储将于本月实施2024年12月以来首次降息,抵押贷款利率的温和下降正在提振建筑商信心。房地美数据显示,截至10月2日当周,30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平均利率为6.34%。

"我们最新调查显示,随着近期抵押贷款利率小幅回落,建筑商对未来市场预期有所提升,"休格斯表示。

NAHB首席经济学家罗伯特·迪茨补充道:"货币政策重新转向宽松将通过间接方式改善抵押贷款市场,降低建筑和土地开发贷款利率,从而助力建筑商提高住房产量。"

但未来数月美国经济走向仍充满变数——联邦政府停摆更是雪上加霜。专家普遍认为美联储今年还将降息两次,但就业增长放缓可能使局势复杂化。本月因政府停摆,最新就业报告已暂停发布。

"政府停摆从来不是好事,但这次时机尤其糟糕。最新劳动力数据缺失之际,正逢其他经济脆弱迹象显现,"Bankrate高级经济分析师马克·汉姆里克在向新闻周刊提供的声明中强调。

他进一步指出:"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已警示就业市场面临‘重大下行风险’。失去最重要的就业创造和失业衡量指标,将放大这些风险的不确定性。鉴于下次美联储决策会议定于10月29日举行,官员们必然在担忧:再度降息时还能获得多少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