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上地铁车厢顶部根本不是"冲浪"——这是自杀行为。"纽约市公共交通总裁德米特里乌斯·克里奇洛在两名少女命丧地铁车顶后如此痛陈。
这两个女孩生前正在进行"地铁冲浪"——这项危险活动已存在多年,但近期因社交媒体推波助澜再度发酵,并已酿成多起死亡惨剧。
纽约已有超过十余人因地铁冲浪丧生或重伤。悲愤的家长集体起诉社交媒体公司,执法部门出动无人机抓捕冲浪者,当局甚至邀请格莱美奖得主卡迪·B拍摄公益广告。但这一切似乎都无法阻止年轻人前仆后继。为何这种致命风潮难以遏制?
致命游戏的前世今生
地铁冲浪又称列车冲浪,指乘客在行驶中的列车外部(通常是车顶或侧壁)进行危险乘坐的行为。
这种疯狂行为可追溯至百年前。19世纪时,无力支付车费的穷人常攀附列车偷乘。但如今已演变成更黑暗危险的极限运动。在社交媒体病毒视频的助推下,纽约等大都市的冒险者争相模仿。
尽管公益宣传铺天盖地,2024年地铁冲浪死亡人数仍从2023年的5人升至6人,最新双姝殒命事件更预示死亡数字可能持续攀升。
死亡诱惑的心理密码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大卫·坎德直言:"参与冲浪的年轻人非常清楚危险性——而这正是吸引力所在!"他强调,告诫危险的宣传对青少年收效甚微,"他们本就心知肚明"。
与此同时,meta和字节跳动正面临一桩 wrongful death 诉讼——15岁少年扎克里在布鲁克林线列车顶被低矮横梁击中坠亡。其母亲在儿子社交账户发现大量冲浪视频,但涉事企业以《通信规范法》第230条为由主张免责。
不过坎德教授对"社交媒体原罪论"持保留态度:"人们习惯将恶行归咎社交平台,但观看视频与实际行动存在本质区别。"
困局何解
纽约警方数据显示,去年因地铁冲浪被捕者达229人,较前年激增70%,其中绝大多数为平均14岁的男孩。实际案例可能远高于此。
坎德教授指出:"死亡数字稳定增长,逮捕率上升主要源于执法加强。这是自地铁诞生就存在的顽疾。"
最新案例更预示伤亡人群正在扩散,可能需要全新的防治策略。
纽约运输总裁沉痛呼吁:"家长、师长必须让年轻人明白:攀上车顶不是游戏,是自杀!"市长候选人佐兰·马姆达尼则在社交媒体强调:"这场悲剧再次警示,地铁冲浪每年夺走太多年轻生命。"
目前大都会运输署已采取无人机巡查、要求平台删除美化视频、推广"车内乘车,保住性命"公益广告等组合措施。
在坎德教授看来,"改进列车防攀爬设计、加强执法或许有效,但青少年介入项目往往收效甚微——孩子们并非不知危险,只是年少轻狂的他们尚未学会准确评估风险。"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