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信仰与政治在体育场交织成数万人的集体仪式,查理·柯克的追悼会已然成为美国右翼运动的符号性事件。这场持续五小时的活动折射出特朗普时代政治生态的剧变:宗教悲悯让位于战斗檄文,司法独立遭遇公开施压,甚至深夜脱口秀也因触碰红线停播。柯克之死意外放大了其政治遗产——从校园走向主流,从边缘组织蜕变为大选关键力量。但当悼词化作征伐号角,当棺椁沦为竞选讲台,我们目睹的不仅是个人追思,更是一场关于权力、言论与复仇的赤裸宣言。昔日尼克松出席马丁·路德·金葬礼被斥作秀,今日政治裹挟悼念却成新常态,这条撕裂的鸿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宽。

昨日挤满数万人的凤凰城体育场内,为期五小时的保守派活动家/网红/组织者查理·柯克追悼会,上演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宗教与政治融合大戏。

或者说,这再次证明了那道曾经区隔二者的界线或许已不复存在——尤其在美国右翼阵营中。

这个国家在频发悲剧中形成的疗愈仪式几乎全程缺席:9月10日柯克在犹他州校园遇害后,除了遗孀艾瑞卡·柯克感人至深的宣言——她表示基督教信仰要求自己宽恕凶手——现场几乎无人呼吁跨越政治分歧或放下仇恨。

更无人承认近年政治暴力浪潮波及左右两派意识形态阵营,在这个疯狂之人能从网络文化腐臭角落为暴行找到借口的时代,悲剧从来不是单方面的。

所有这些都成为特朗普时代美国现状的缩影。

“他从不仇恨对手,只愿他们获得最好结局,”压轴发言的美国总统特朗普这样评价柯克,“这点我和查理有分歧——我恨我的对手,巴不得他们倒霉。”

尽管追悼会以抚慰心灵的福音布道开场,但当柯克的政治盟友登台时,现场瞬间弥漫火药味。

包括政府高官在内的多数悼词都化作战斗动员令。

“他们无法想象已在众人心中点燃的军队,因为我们捍卫着善、美德与崇高,”白宫副幕僚长斯蒂芬·米勒宣称。

评论员本尼·约翰逊当场点名观众席上的政府高官,要求他们动用公权力为柯克的“殉道”复仇:“国务院、战争部、司法部、最高行政长官都在现场——你们的神圣使命就是挥剑斩恶。”

这些言论发表时,特朗普正加大对司法部的压力要求起诉批评者,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禁止记者未经五角大楼批准获取军事信息。迪士尼旗下ABC电视台更因吉米·坎摩尔评论柯克的言论停播其节目。

国家情报总监图尔西·加巴德却在悼词中毫无违和感地宣称:“查理活出了建国先贤的愿景——即使意见相左也拥有言论自由。我会用生命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自由言论是民主基石!”

演讲者们说对了一点:柯克死后的影响力已远超生前。《经济学人》民调显示他遇害前仅约四分之一美国人熟知其名,但出乎意料的是,年长群体比年轻人更认同他。

体育场外,志愿者大军正忙着登记选民——这是柯克影响力的又一明证。70岁的杂货店前老板米基·比扎克告诉记者:“你将看到基督教社群和右翼掀起巨大运动,很多右派还没信教呢!”

去年大选时,特朗普破天荒将地面战交由柯克未经考验的“转折点行动”主导。当时民主党还嘲笑他们缺乏实体竞选办公室,更不看好能动员“低投票意愿”群体。

但特朗普2024竞选经理苏西·怀尔斯在悼词中反击:“他们岂止达标?根本是碾压式胜利!特朗普在所有摇摆州赢下普选票靠的是年轻人——而查理就是制胜关键!”

放在过去——那个恍如隔世的年代——将宗教追悼会变成竞选集会被视作不得体。1968年尼克松出席马丁·路德·金葬礼时,人群对着灵柩马车高喊“政治作秀”。2018年麦凯恩参议员追悼会上,拜登曾哀叹“如今我们只攻击政敌动机而非论据”。

而今裂痕愈发深重。柯克追悼会赤裸揭示:特朗普发起、柯克助推的这场运动,终极目标不是弥合,而是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