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无人机呼啸着掠过基辅夜空,当AI系统在模拟空战中击落人类飞行员,一场静默的军事革命正在颠覆百年来的国防逻辑。传统军工巨头缓慢的研发周期与天价装备,正被硅谷式的创业浪潮冲刷——欧洲防务初创企业四年融资额暴增500%,数百美元的自杀式无人机可摧毁百万美元坦克,10周造出原型艇、2天量产军用船的速度让F-35历时11年的研发周期显得像恐龙时代的遗产。这场由私人资本驱动的军备竞赛,既孕育着“用科技降维打击”的颠覆性创新,也暗藏着资本逐利与国家安全目标的致命冲突。当战争变成科技公司的试验场,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作战方式的进化,更是人类与杀戮机器共生时代的来临。

全球各国政府为备战高科技战争新时代投入的数万亿美元,正在彻底改写现代国家武装军队的方程式。

在欧洲战场,俄罗斯正用无人机群轰炸乌克兰并试探北约底线,新一代初创公司绕开了传统军备建设路径。

私人投资者不再等待政府立项拨款,而是自掏腰包加速融资、研发与原型机制造,赌的是买家会追单。

“这是防务产业的颠覆性革命,”前德国国防部顾问、麦肯锡合伙人冈德伯特·舍夫直言,“全新的商业模式正在破土。”他于2021年获得Spotify首席执行官丹尼尔·埃克等人种子轮投资,创立防务科技公司Helsing。

这家慕尼黑起家的公司先向乌克兰输送无人机,随后以数周为周期迭代升级,动态应对战场技术变革。如今Helsing估值已达120亿欧元(约24亿新元),跻身欧洲最具价值初创企业阵营。

底层创新的竞争逻辑,被认为比传统自上而下的体系更能高效催生技术突破。

但风险如影随形。逐利为本的资本可能与战略安全目标背道而驰,军工复合体过度膨胀的隐患与军事技术滥用的忧虑正在加剧。

创业者与投资者被金钱与使命感的双引擎推动。麦肯锡数据显示,全球防务领域风险投资去年飙升至315亿美元(约53.5亿新元),同比暴涨33%。

2021至2024年间,欧洲防务初创吸纳的资金量较前三年来暴增五倍。

资本正疯狂拓展军事科技的边界:低成本导弹拦截系统、AI驾驶的战机舰艇、背负遥控背包的间谍蟑螂、深入绝境的侦察摄像头——科幻场景正加速化为战场现实。

乌克兰成为转折点

早在千禧年初,SpaceX和Palantir等美国初创就已将硅谷思维注入军备采购体系。

如今初创企业虽仅分得各国军费预算的冰山一角,但2022年俄乌战争如同涡轮增压器——尤其在欧洲点燃变革引信。

“过去欧洲风投对防务领域不屑一顾,”Helsing联合创始人托尔斯滕·赖尔感叹。这位游戏行业出身的创业者与舍夫、AI工程师尼可拉斯·科勒共同创立公司后,亲眼见证淘金热席卷而来:“现在所有人都在抢滩防务赛道。”

老牌德国防务企业EuroAtlas被瑞典私募Mimir集团收购后,原本安稳经营潜艇供电系统。俄乌战争“彻底改写公司命运”,战略总监维里内亚·科德雷安透露,如今企业已成立新部门研发自主水下航行器,专攻海底关键电缆监控。

欧洲浓厚的反战情绪在炮火中逐渐转向。今年特朗普政府撤离欧洲的态势,更刺激各国政府誓言大规模军备建设,引发新一轮投资海啸。

德国正领跑这场变革,Helsing、ARX Robotics以及研发间谍蟑螂的Swarm Biotactics等初创组成耀眼星阵。

战场即实验室

这种新模式折射出军事革命的深层蜕变,其颠覆性不亚于一战时期骑兵向装甲坦克与战机的转型。

机器人、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技术正走向普及化、量产化与低成本化,并快速实现军事赋能。

软件持续迭代升级,且能适配现有武器库。例如今年5月,Helsing在波罗的海上空测试其AI系统“半人马座”,成功短暂接管萨博鹰狮E型战斗机。

无需考虑人员防护的自主武器系统更廉价简易:胶合板与泡沫制成的无人机造价仅数百美元,却能摧毁价值千万的坦克。

乌克兰建立起庞大尖端的无人机产业,化身巨型战场实验室。当地约80%目标毁于无人机之手。

“几百万美元风投就能支撑小型技术研发,”前中情局官员埃里克·斯莱辛格创立防务风投基金后深有体会。

众多军事分析家认同初创企业的创新效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辛西娅·库克指出:“传统军工巨头仍适合研发大型系统,但其机制难以快速吸纳新兴技术。”

军方面对新装备往往需要数十年研发周期:F-35战机1995年启动方案,2001年洛克希德·马丁中标,2006年才投产,单机成本约8000万美元。

而防务初创正在改写游戏规则。“我们用自有资金造舰,”前海豹突击队员迪诺·马夫鲁卡斯在2022年9月创立海上防务公司Saronic Technologies时宣言。今年4月收购路易斯安那州濒临关闭的船厂后,其45.7米无人舰“掠夺者”将于12月下水。

特朗普访英期间,英国政府宣布Saronic将投入5000万美元在朴茨茅斯建厂。

英国初创Cambridge Aerospace一年前由前海军陆战队员克里斯·西尔万创立,今年2月测试首台原型机后已准备好量产。

本月伦敦防务展上,雨中人群围观Kraken Technology的K3侦察艇在泰晤士河灵活穿梭。创始人马尔·克里斯在2020年赛艇业务受疫情冲击后转型创业,团队后来获得北约创新基金支持,8月更与德国造船商NVL集团成立合资企业。

“10周造出原型艇,”克里斯透露。公司在英国已有两座工厂,正在汉堡建设第三基地,实现两天量产一艘艇的节奏,目前已获英美订单。

8至18米长的K3侦察艇全部采用“即插即用”模式。模块化设计让部件如磁带般轻松更换,适应从侦察到搜救的多重任务。每艘25万美元的造价,在军购领域堪称地板价。

AI接管战场

资金充沛的Helsing急速扩张,6月收购德国飞机制造商Grob,联合新旧企业开发AI协调侦察与电子战系统,同时研制微型潜艇与攻击无人机。

“必须抢在政府拨款前启动研发,”联合创始人赖尔强调。上周公司宣布将在慕尼黑以东88公里的Grob工厂生产11米长无人战机CA-1 Europa,预计四年内投入实战。

在慕尼黑训练中心,项目总监演示AI系统“半人马座”如何通过与人机模拟空战迭代学习。黑暗空间中,两架由AI控制的红色战机在数字屏幕上与人类驾驶的绿色战机缠斗,最终双双击落对手。

每秒处理10次决策的“半人马座”,能精准计算最省燃油的行动方案。

Helsing等初创创始人指出,许多跟风投资者并未真正理解成功要素。光有技术不够,熟悉政府采购流程的企业凤毛麟角,投资回报周期也远超传统风投预期。

“和政府做生意很难,”Cambridge Aerospace的西尔万坦言,“但理应如此——那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

本文原载于《纽约时报》
作者:帕特里夏·科恩
摄影:罗德里克·艾辛格、埃姆利·本迪克森
©2025 纽约时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