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无人机铺天盖地涌现,多国机场已升级安防措施保护空中交通,但技术的飞速进化让防御任务愈发艰难——俄罗斯近期领空入侵事件更投下巨大阴影。
空中乱局
本周丹麦多个机场遭遇无人机编队越境飞行,首相称之为“混合攻击”,逼停航班的同时引爆安全恐慌。
丹麦军情部门坦言无法锁定幕后黑手,但官员暗示俄罗斯可能为主谋——克里姆林宫对此断然否认。
挪威当局则在奥斯陆机场禁飞区截获一架由境外操纵的无人机。
商用无人机在2010年代横空出世后迅速普及,但这些嗡嗡作响的“天眼”暗藏杀机。
在俄乌战场上,无人机已成为穿透敌后线的关键武器,双方均频繁部署。
即便是迷你娱乐无人机,加装炸药后也能变身致命杀器。
机场防护航空器面临严峻挑战:2018年伦敦盖特威克机场因三天内出现数十架无人机逼近,被迫取消超千架航班,其来源至今成谜。
侦测与反制
机场通常采用雷达、声波探测与视觉监控组成立体防护网,一旦无人机逼近禁飞区,即刻启动拦截程序。
激光凌空击毁是选项之一,但坠残骸可能对地面造成二次伤害。
另一种方案是出动配备捕网的高速安防无人机实施精准擒拿。
目前最普及的当属肩扛式信号干扰器,通过阻断操控信号迫使无人机迫降。
但俄乌双方早在2022年开战后就研发出反干扰技术,使该手段效果大打折扣。
技术进化论
“信号干扰器的原理是让无人机悬停至电量耗尽”,航空安全专家、《航空宇宙》杂志主编泽维尔·蒂特曼透露,“但俄乌重写了飞控软件——当遭遇干扰时,无人机会自动爬升脱离干扰范围”。
部分新型无人机甚至能预设目标路线,即使GPS被屏蔽仍会执飞撞击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机场反制体系主要针对商用及私人无人机,更先进的军用级威胁则由军队接手。
以法国为例,民航总局联合空管部门负责“轻型无人机侦测反制”,而武装部队部则用防空导弹、战机等手段应对高端威胁——除非无人机携带爆炸物,否则地面附带损伤风险往往令军方投鼠忌器。
——法新社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