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巴以冲突的硝烟再次将欧洲推向道德与政治的十字路口。多国高调谴责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甚至用“种族灭绝”这样沉重的字眼,但言辞的烈焰能否熔铸成实际行动的利剑?欧盟提议加征关税,西班牙永久禁运武器,比利时计划抵制定居点商品——这些零星的举措在庞大的贸易网络前犹如杯水车薪。更刺痛人心的是人道主义困局:加沙民众在饥荒中挣扎,而欧洲的庇护之门仅裂开一道缝隙。34岁巴勒斯坦人巴贾特·马迪的呐喊“我做得还不够”折射出无数离散家庭的绝望。当德国因历史包袱踌躇,意大利顾虑政治风险,欧洲能否超越“口头正义”,用贸易杠杆和国际法尊严证明其价值观并非空中楼阁?这场考验,关乎巴勒斯坦人的命运,更关乎西方世界 multilateralism 的信用账单。

欧洲多国正摩拳擦掌,准备在本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集体承认巴勒斯坦建国!

高层官员们纷纷痛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暴行,有人甚至直接甩出“种族灭绝”的重磅指控。

但放狠话容易,动真格难!

欧盟虽放风要对以色列商品加征关税,到底能不能落地还是未知数。

其他想制裁内塔尼亚胡政府的行动,比如德国一搅和就直接卡壳。

各国雷声大雨点小的事儿更不少见。

加沙饥荒都上头条了,援助通道却开得扭扭捏捏。

避难申请?欧洲各国只敢细水长流地接,毕竟移民问题在国内就是火药桶。

比利时因为移民政策相对宽松,加上已有巴勒斯坦社群扎根,成了全欧巴勒斯坦避难申请者的首选地。

但想拿身份照样难如登天——今年大批申请者被拒之门外。

比利时4月就关闭了约500人的撤离名单,只管自家公民和已定居者的亲属。

来自加沙南部拉法市的34岁巴贾特·马迪,2022年就到比利时,2024年刚拿到居留权。他亲历着这场人道危机:老父亲至今困在加沙,求生无门。

“我愿付出一切让父亲活下来!”马迪正打官司,想远程通过父亲的签证申请。

但父亲申请人道主义签证,却被要求必须去耶路撒冷领事馆面签——对困在加沙的人简直天方夜谭。

就算签证奇迹般获批,还得排队等撤离名单,希望渺茫得可能耗上数年。

“每晚我告诉自己‘尽力了’,但这远远不够。”马迪哽咽道。

对欧洲决策者来说,核心问题是:谴责和关切能不能升级成硬核行动?

欧洲民意早已倒戈反对以色列的战争行为,但德国、意大利等国碍于历史盟约和政治包袱,迟迟不敢下重手。

“从未见过国际舆论如此短时间内爆发,机会窗口真的打开了!”专注国际关系的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南部副主任克里斯蒂娜·考施直言,“但关键要看口头承诺之后,能掏出什么真金白银。”

她补充道:“这不只关乎巴勒斯坦人,更考验欧美能否捍卫国际法和多边主义。”

卢森堡上周宣布加入比利时、英国等国家阵营,将在联合国承认巴勒斯坦国——这场由法国总统马克龙牵头的行动,意在向以色列施压。

同期,联合国加沙战争调查委员会认定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实施种族灭绝,该议题必成联大焦点。以色列反呛指控“歪曲事实”。

个别欧洲国家倒是动了真格: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最近宣布永久禁止向以色列出售武器弹药,还取消了价值7亿欧元的火箭发射器采购合同。

比利时也计划禁止进口约旦河西岸以色列定居点的商品。

可惜这些举措对战局影响微乎其微。而像帮助民众撤离这种行动,政治阻力更大。

2015年叙利亚难民潮曾助长德国等地极右翼势力,如今各国对大规模接收巴勒斯坦离散者心有余悸。

结果就是加沙民众要么困守孤城,要么滞留在埃及等邻国进退两难。

各国辩称单打独斗力量有限,呼吁凭借经济外交实力的欧盟出手。毕竟欧盟作为以色列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占其商品贸易总额32%。

“欧洲行动刻不容缓!”比利时外长普雷沃本月疾呼,“民众根本想不通欧洲为何如此畏首畏尾。”

但欧盟整体行动推进艰难。今年外交部门审查与以色列的协议时,发现以方违反人权义务的证据,欧盟委员会随即提议禁止以色列参与“地平线欧洲”科研基金项目——连这步都因成员国反对差点夭折。

200多名前欧盟大使及外交人员联名致信,对未能有效施压以色列表示“极度失望”。

如今委员会正全力推动暂停部分对以贸易协定,一旦成真,数十亿欧元贸易将失去优惠待遇。

“加沙发生的一切震醒了世界良知。”欧盟主席冯德莱恩近期演讲中表态。

该提案被视为对以色列的强烈谴责。由于只需多数票而非全票通过,分析师认为有望落地。但变数仍存:背负大屠杀历史包袱的德国明着批评以色列始终犹豫,意大利也态度暧昧。

德国基民盟主席默茨警告:“批评以色列正越来越成为反犹主义毒瘤的借口。”他透露政府将在下月初决定是否支持欧盟制裁。

欧盟外交负责人卡拉斯坦言共识难求:“政治立场和之前相比,基本原地踏步。”

本文原载于《纽约时报》

作者:珍娜·斯米亚列克

摄影:萨赫尔·阿尔戈拉

©2025 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