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中东局势正经历微妙转折,以色列陷入前所未有的外交困局。昔日欧洲盟友纷纷转向,新兴阿拉伯伙伴开始质疑合作价值,连美国民间支持率也持续滑坡。内塔尼亚胡政府以"超级斯巴达"自诩的孤立姿态,折射出这个创业国度与全球化浪潮的剧烈碰撞。当吞并西岸的激进主张遭遇阿联酋"红线警告",当军火供应链与欧盟制裁形成生死博弈,以色列的强国形象正面临经济衰退与文化孤立的双重拷问。本文深度剖析这个中东强国如何在盟友背弃与自我封闭的漩涡中寻找出路,其命运走向或将重塑整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

以色列罕见地陷入如此孤立的境地。

欧洲的老朋友们纷纷倒戈相向。

阿拉伯世界的新伙伴们开始质疑自己是否押错了宝。

特朗普或许仍在坚定支持,但以色列正在普通美国民众中流失支持。

随着英国等盟友争先承认巴勒斯坦建国,总理内塔尼亚胡将以色列塑造成独自对抗整个敌对世界的悲情英雄。

早在联合国大会谴责加沙战事扩大之前,这位以色列总理就不断催促国民接受新现实。

他在上周演讲中宣称,"无限移民"催生了欧洲"极具攻击性"的穆斯林少数群体,迫使昔日忠实盟友采取反以政策。

在制裁和武器禁运威胁下,以色列只能选择拥抱经济军事自给自足,成为与世隔绝的"超级斯巴达"堡垒。

这番言论令以色列金融市场震颤,更在这个以全球化自由主义为傲的"创业之国"引发哗然。

反对党领袖拉皮德犀利反击:"孤立不是宿命,而是内塔尼亚胡政府错误政策的恶果。"

虽然后者辩称遭到误解,但民调显示三分之二以色列人希望结束的持久战,确实让国际形象雪上加霜。

对执政联盟中的强硬派而言,孤立不过是必要代价。面对英法加等六国承认巴勒斯坦,他们直接祭出"让建国无法实现"的反制方案。

财长斯莫特里赫最近叫嚣吞并约旦河西岸82%土地,将六座巴勒斯坦城市变成孤岛。这种彻底扼杀"两国方案"的举动,与英国承认巴勒斯坦的初衷背道而驰。

外交大臣库珀已发出警告,但欧洲的不满并未吓退以色列鹰派,他们更在意阿拉伯伙伴的态度变化。

2020年《亚伯拉罕协议》促成与阿联酋、巴林等国的建交,这本是以色列区域安全的重要支柱。作为对抗伊朗和贸易的关键,阿联酋双边贸易额三年间暴增14倍。

但本月阿联酋明确划出红线:任何吞并行为都将终结区域一体化进程。这被视作中止协议的威胁。

以色列在海湾的地位早已动摇——先是被认为鲁莽的对伊作战,接着是9月9日针对哈马斯领导人的空袭失败。这些行动让海湾国家意识到,内塔尼亚胡的野心比衰落的伊朗更具威胁。

迪拜智库专家巴龙直言:"以色列从大卫变为歌利亚的转变,使其逐渐被视作敌人。透过敌友棱镜看,伊朗正从敌人变成朋友,以色列则相反。"

据《金融时报》报道,阿联酋的警告已促使以内阁暂缓吞并讨论。而西方关系也在恶化,欧洲除武器限制外尚未祭出杀招。

作为全球第八大武器出口国,以色列尚有周旋余地。但欧盟占其进口总额近三分之一,全面军备禁令将造成重创。德国提供弹药坦克,英国供应F35零件,意大利输送直升机——前国安顾问巴雷尔直指脱离欧洲供应链是"完全幻想"。

军民两用品的制裁更将打击占GDP五分之一的科技产业。经济已显疲态:军费开支位居全球第二,导致债务攀升信用降级,增长率从6.5%暴跌至0.9%,衰退隐现。

超出经济层面,以色列正滑向文化孤立。联合国调查委员会指控其在加沙实施种族灭绝,国民被排斥于国际学术艺术活动,游客在海外遭遇敌意。足球名将坎通纳甚至呼吁实施类似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体育抵制。

目前美国支持仍是护身符,特朗普对内塔尼亚胡的忠诚前所未有。但美国民调显示超半数成年人对以色列持负面看法,两党支持率都在下滑。若以色列成为政治负担,每年28亿英镑军援可能在未来政府手中缩水。

倘若成真,这个中东"歌利亚"的神话必将破灭,使国家陷入危险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