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10月27日,欧内斯特·沙克尔顿与船员在南极洲威德尔海被密集浮冰围困九个月后,最终弃船"坚毅号",放弃徒步穿越冰封大陆的宏愿。
这艘命运已定的船只在冰面上继续漂浮三周,最终沉入深海。
百余年来,专家始终将沉船归咎于浮冰击毁船舵并撞出巨大裂口。
但昨日发表于《极地记录》的研究颠覆认知——问题不在冰层,而在船舶本身。
"坚毅号"根本是为错误使命打造的残次品,这个致命缺陷沙克尔顿早在南极启航前就已心知肚明。
新研究作者、芬兰阿尔托大学冰研究员兼船舶工程师尤卡·图库里,曾随2022年发现沉船的科考队亲临现场。
作为支线课题,他开始分析航海日记、私人信函与沉船残骸,试图解开世纪沉船之谜。
一年半后,当他在伦敦皇家地理学会档案室凝视那艘号称"史上最坚固木船"的影像时,一个假设猛然闪现。
"不是冰的过错,是船体本身。"图库里断言。
他注意到"坚毅号"船壳缺少关键承重梁,根本无力承受冰层挤压。
最终导致船舵、尾柱与部分龙骨撕裂,海水疯狂涌入舱体。
尽管沙克尔顿在回忆录《南方:坚毅号航行记》中将沉船归因于不可抗的冰层,研究却揭示他早已知晓真相。
他在给妻子艾米丽的信中直言:"这艘船结构强度不如"尼姆罗德号"——正是他1908年南极探险时使用的木船。
未参与研究的美国神秘港博物馆资深造船师沃尔特·安塞尔指出:"坚毅号"本是为北极狩猎设计的游船,"仅能在浮冰边缘航行,绝非为冰封困境打造"。
沙克尔顿不仅清楚船舶缺陷,更掌握修补技术——他曾协助德国极地探险家为"德意志号"加装"坚毅号"缺失的承重结构。
1912年,"德意志号"在南极冰海被困八个月却奇迹生还。
研究梳理船员日记中五次冰层挤压记录,发现10月17日的最终事件中,船员詹姆斯写道:"压力主要集中在机房区域,那里根本没有坚固梁架。"
船长沃斯利同日记载称机房是"全船最脆弱部位"。两份记录共同指向船体结构缺陷导致的崩溃。
安塞尔透露,美国捕鲸船队早已遭遇类似悲剧——1876年阿拉斯加附近就有12艘加固不足的船只毁于冰压。
剑桥大学极地研究所教授布拉沃指出,多数极地探险船都不适航,"这些二手改造船只能在有限预算下勉强改装"。
传记作家史密斯推测,沙克尔顿或许深知船舶缺陷,但当时他深陷债务危机与婚姻破裂,亟需通过惊天壮举重振声威。
"南极征途虽险,但他需要破釜沉舟的契机,更渴望逃离现实。"史密斯如是说。
不过学者认为这不会颠覆沙克尔顿的历史形象——他本就是敢于在绝境中豪赌的冒险家,那个时代的极地探索本就是场用生命下注的信仰之旅。
本文原载于《纽约时报》
作者:萨拉·诺瓦克
©2025 纽约时报公司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