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宣布千亿级OpenAI投资的一周前,英伟达刚向昔日对手英特尔承诺50亿美元注资,此前还宣布向自动驾驶初创公司Wayve投资5亿美元,并向英国云服务商Nscale投入5亿英镑(约6.677亿美元)。
这场投资狂欢标志着英伟达已登顶硅谷权力金字塔——通过提供资本和稀缺的AI芯片资源,换取股权并窥探顶尖AI初创公司的技术动向。
若OpenAI投资全面落地(预计分多年执行),这将是英伟达史上最大手笔。其8月财务文件显示,公开持股组合包括Applied Digital、Arm、CoreWeave等企业,总价值43.3亿美元。
更惊人的是非上市公司股权估值:截至7月底达38亿美元,同比激增111%。这些被投企业大多与英伟达业务形成战略协同,或是开发芯片配套技术,或是出租算力资源,或是将芯片用于AI、企业软件及机器人领域。
但英伟达强调:"我们并不要求被投企业必须使用英伟达技术。"例如与OpenAI的协议中,英伟达仅是"优先"算力供应商而非独家;其参与投资的企业AI公司Cohere本周就宣布将同时采用AMD芯片。
2022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世界意识到英伟达GPU的不可替代性。此后其市值从4200亿美元暴涨至4.3万亿美元,年营收从2023财年的270亿美元跃升至今年1月的1305亿美元,增幅达383%。
据CNBC对PitchBook数据分析,2022年英伟达仅进行16笔投资,2024年增至41笔,而2025年至今已达成51笔交易(不含OpenAI承诺投资)。尽管在风投交易中多作为联合投资者出现,但其投资版图的扩张速度已然说明一切。
Neuberger Berman分析师Jamie Zakalik指出,英伟达现金流持续膨胀,而并购监管环境依然严峻。投资OpenAI这类"双赢"举措,既能消耗过剩资本,又能强化其对AI技术落地的掌控力。"英伟达手握巨资,但缺乏足够的资金出口。"
乔治梅森大学学者Alden Abbott表示,监管机构通常对"垂直"投资较为宽容,但会警惕附带独家供应协议的交易。不过AI领域技术迭代过快,独家协议在实践中难以落地。
这些投资也可能暗示英伟达未来的收购标的。今年其就收购了2023年参与种子轮投资的CentML;上周CNBC报道称,在投资基础设施网络公司Enfabrica后,英伟达已耗资9亿美元聘请其CEO并获取技术授权。
英伟达的资本棋局
从芯片、生物科技到机器人、自动驾驶,英伟达的投资触角遍及前沿科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对顶级AI模型公司的布局——这些企业正是消耗海量英伟达芯片处理数据、训练模型的主力军。
除OpenAI外,英伟达9月参与法国Mistral AI17亿欧元融资,8月投入Cohere的1亿美元轮次,还多次参投Runway AI累计3.07亿美元融资。据传其今年4月还参与了前OpenAI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创立的Safe Superintelligence实验室的20亿美元融资,7月又加入前OpenAI运营总监Mira Murati成立的Thinking Machine Labs的20亿美元融资。
部分投资已见回报:其参投的AI数据服务商Scale AI与meta达成143亿美元的人才技术收购协议;持有7%股权的云服务商CoreWeave今年成功上市,本月更披露获得英伟达63亿美元订单。英伟达还于2月参与新锐云厂商Lambda Labs的4.8亿美元D轮融资。
最富想象力的布局在量子计算领域——这项尚未落地的技术被认为可能颠覆AI发展路径。量子公司正用英伟达芯片模拟尚未问世的量子计算机。此前英伟达CEO黄仁勋因对量子技术进展的悲观言论导致相关公司股价下跌后,其投资举动被视作"补救措施":本月参与PsiQuantum的10亿美元融资,8月投资Quantinuum早期轮次。
英伟达的入场本身就能提升企业估值。近年来当其持股曝光后,即便与AI仅有微弱关联的公司也会遭投资者抢购——英特尔在获得投资消息公布当日股价暴涨18%,便是资本市场上"英伟达效应"的最新注脚。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