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马克龙重磅宣布:本周联合国大会期间将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场由他亲自操盘的外交闪电战,旨在挽救濒临破产的巴以两国方案——尽管和平愿景此刻看来比任何时候都更渺茫。
这项与沙特密谋半年的"战后重建路线图"震撼国际社会,已获142国鼎力支持,试图为加沙战后和平铺路——这片饱经战火摧残的土地即将步入冲突的第三个年头。
自马克龙七月抛出承认巴勒斯坦的风向球后,加拿大、英国等逾六国火速跟进。英国新首相斯塔默原定今日正式官宣,其余国家预计明日联合国峰会集体亮牌。
但就连马克龙核心圈层都坦言,该计划缺失最关键筹码:以色列与美国的任何支持迹象。这使得法国这场外交突袭,注定重蹈1947年以来75年巴以和平进程的覆辙。
尽管如此,马克龙外交天团仍坚持赌上政治资本。"即便被视作堂吉诃德式的冒险,也值得殊死一搏",总统府内部人士如是说。
"两国方案所需的要素根本不存在",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米勒直言不讳。这位前美国国务卿中东事务顾问补充道:"我并非反对法沙方案的具体内容,但这一切完全脱离现实!"
残酷现实包括:以军本周对加沙城的猛攻导致数十万平民流离失所;内塔尼亚胡公然宣称"绝不容许巴勒斯坦建国";特朗普政府更幕后施压盟友拒绝联署。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近日访耶路撒冷时更嗤之以鼻,称承认巴勒斯坦纯属"象征性作秀",只会让哈马斯"更加猖獗",甚至可能引爆以色列极端右翼的报复——比如并吞约旦河西岸。
马克龙团队却将反对声浪视为美以遭受国际孤立压力的证明。总统本人始终坚信:唯有对巴勒斯坦建国的政治承诺,才能为两国和平开路,迫使哈马斯放下武器,最终推动地区稳定。
这项承认决定与法沙共同拟定的42点"战后方案"深度捆绑,该方案设定停火后实现两国方案的"具体时间表与不可逆步骤"。这份被称为"纽约宣言"的文件已获联大142国通过。
具体措施包括设立"过渡行政委员会"接管治理,组建联合国维稳部队提供安全保障。法国外交官透露,出兵国家名单仍在激烈博弈中。
方案既谴责哈马斯2023年10月7日袭击以色列,也反对强制迁移巴勒斯坦人,要求哈马斯立即释放所有人质并"结束在加沙的统治,上交全部武器"。鉴于签署国包含哈马斯传统盟友,马克龙团队视此为历史性突破。
但正如马克龙在乌克兰问题组建"意愿联盟"的策略,加沙方案成败关键系于美国是否下场。更需要以色列强硬政府和拒不解武装的哈马斯配合。
卡内基欧洲战略博客主编蒙塔兹指出:"唯有美国能终结战争——毕竟以色列完全依赖美制武器。法沙正提供最具建设性的协助,助特朗普兑现和平承诺并实现地区关系正常化。"这位法国外交政策专家坦言,方案的最大软肋恰恰是"美国拒绝入局"。
米勒更一针见血:"法国人和沙特根本误判特朗普!关键缺失是特朗普是否愿意、能否真正制约内塔尼亚胡。过去九个月毫无迹象表明特朗普准备在加沙问题上施压以色列。"
数十年来,两国方案始终是美国官方政策。历届政府坚信巴勒斯坦建国需通过巴以全面和谈实现,而非单边声明或联合国决议。去年美国更一票否决巴勒斯坦申请联合国正式会员国资格。
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托马斯-格林菲尔德辩解称:"巴勒斯坦人并未掌控本该属于他们的领土,大部分地区被恐怖组织控制。"
尽管联合国持续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理念,1993年《奥斯陆协议》设定的自治时间表终因暴力与猜忌化为泡影。2006年否认以色列生存权的哈马斯赢得大选后夺取加沙,最终引爆去年10月7日导致1200人死亡的突袭事件。
据加沙卫生部门统计,以色列报复性军事行动已造成约6.5万人死亡(未区分平民与战斗人员),并引发大规模饥荒。
国际危机组织巴以项目主任罗登贝克指出:"在和平进程完成前承认巴勒斯坦国,完全颠覆传统模式。现实困境在于:人们谈论的那个国家正在每分钟缩水——仅约旦河西岸,10月7日以来以色列定居点新吞并领土就达加沙面积的三倍!"
目前已有140余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包括去年行动的西班牙、爱尔兰和挪威。但法国特殊之处在于其与以色列的情感历史纽带及外交地位——作为西欧最大犹太和穆斯林社区所在地,更是欧盟唯一拥核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蒙塔兹强调:"法国承认的象征意义对阿拉伯世界至关重要,这为马克龙争取阿拉伯国家承诺提供了筹码。"其中包括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罕见公开喊话宿敌哈马斯"立即缴械释俘撤离加沙"。
这位巴勒斯坦领导人立誓2026年举行大选,改革掌管西岸部分地区的权力机构,更承诺剔除教育课程中的仇恨言论——以色列民意专家沙因德林指出:"这回应了多数以色列人的核心关切。"
她评价该方案"极具价值","部分条款可由成员国单独推进,或许能改变双边关系格局,至少为未来方向树立路标"。
宣布承认决定后,马克龙已安排联合国系列会谈继续推进计划。其团队寄望于阿拉伯国家压力可能促使特朗普行动,尽管他们也清楚这希望渺茫。
法国前驻以色列、美国及联合国大使阿劳德道破天机:"这是绝望中的姿态!我们正滑向灾难,而我们在试图阻止它。"
本文原载于《纽约时报》
作者:凯瑟琳·波特
摄影:萨赫尔·阿尔戈拉、阿维沙格·沙尔-亚舒夫
©2025 纽约时报公司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