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年前,谷歌联合创始人曾预言“戴在脸上的电脑”将解放被手机束缚的人类。然而从智能手表到AI眼镜,科技巨头们承诺的“数字戒断”从未实现,我们反而在更多屏幕中越陷越深。当技术解决方案沦为泡影,美国校园悄然掀起一场“低科技革命”——直接禁用手机。这种看似粗暴的方式,或许比寄望于下一代穿戴设备更能重建真实联结。本文犀利拆穿科技乌托邦的谎言,提出一个颠覆性观点:对抗科技副作用的最佳武器,可能正是远离科技本身。

2013年,谷歌创始人之一曾预言:戴在脸上的电脑或将把人类从智能手机的枷锁中解放。

谢尔盖·布林在演讲中嘲讽那些低头盯手机、蜷缩背脊的“僵尸族”,犀利发问:“这难道就是你想要的终极未来?用这种姿态连接他人、获取信息?”

相比之下,布林称当时新推出的谷歌眼镜能打破智能手机的“社交孤岛”,修复科技对人际纽带与身体健康的侵蚀。

然而这款联网眼镜两年后基本宣告夭折。但科技圈始终流传着新预言——智能手表、AI穿戴设备或新一代智能眼镜,终将让我们摆脱手机沉迷,回归现实世界。

这些预言彻底破产了。

功能强大的数字设备井喷,反而延长了人类在线时长,加剧了与现实世界的割裂。

我们该清醒了:科技永远无法成为解药,来治愈科技本身带来的病灶。

校园手机禁令或许指明另一条路——不是用更高级的科技修补漏洞,而是直接按下暂停键。

穿戴设备真能终结手机依赖?

2015年苹果手表问世时,《华盛顿邮报》科技专栏作家杰弗里·福勒曾欢呼这款设备让他“脱离手机掌控”。

“它让我更专注当下,不再无意识摸手机,晚餐时也不必焦虑地把手机摆上餐桌。”他写道。当时杰弗里痛心日均手机使用时长高达4.3小时。

如今我请他重新统计——结果与十年前几乎持平。

移动设备已深度渗透生活,能维持原有使用时长或许已是进步。杰弗里称,部分得益于苹果手表,他现在可以安心把手机放一边,不再担心错过重要信息。

这听起来很诱人:一件小工具就能改善你的科技使用习惯。对部分人而言,用手表瞥一眼消息确实避免了陷入手机黑洞。

但智能手表的突然提醒同样让人分心。这些小屏幕设备,可能只是让我们以更隐蔽的方式变得不合群。

随着联网设备成为标配,我们和社会都默认为人该随时响应工作、孩子、推送通知和热点事件。

若曾期待科技让我们减少上网时间,现实给了沉重一击。

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近半数美国青少年称自己“几乎永远在线”,而十年前这一比例仅为四分之一。

手机禁令:另一种破局思路

如果科技高管只宣传产品是“比手机更擅长安卓特定任务的移动电脑”——比如实时翻译面前的外语对话——我举双手赞成。

但如布林一样,大佬们总爱给设备披上“治愈社会疏离”的圣光。

“智能眼镜的使命,是守护人与人相处时的在场感。”扎克伯格上周发布Meta新款智能眼镜时宣称,“手机让我们丢失了这种感知,而眼镜能帮我们夺回。”

操控这款雷朋智能眼镜需佩戴特殊腕带进行捏滑操作,很快还能通过在大腿上描字打字。试问餐桌下偷偷回消息,真能守护“在场感”吗?

Meta与谷歌对此未予置评。

全美各地正尝试用非常规手段对抗科技干扰:推行校园手机禁令。

这类禁令虽存争议且效果尚待观察,但早期研究与家庭反馈已显曙光。

研究科技成瘾的精神病学家安娜·莱姆克长期指出:单靠个人无法扭转科技弊端,企业、社会机构、政府与学校都需共同重塑科技使用规范。

“大量证据表明,彻底禁止智能手机入校——指全天严禁而非交由教师裁量,或仅禁课堂使用——能显著提升学生的社交、情感与身心健康。”她在邮件中强调。

虽难想象成人世界广泛推行手机禁令,但这种思路的革新性在于:我们不再对科技危害麻木妥协,或空盼技术奇迹。

这一次,人类选择了最原始的反击:直接物理隔离。